秋冬季节交替,气温气压的变化,使发生关节疼痛的人多起来,其中相当多数都是年年犯病的“老病号”,他们宁可“硬撑”,也不敢去换关节。美国阿肯色州骨科研究所所长、上海长航医院院长、国际骨关节外科中心主任张中南(美籍)对此指出,多借鉴国外经验,重视手术全程关怀和术后康复是提高骨关节手术成功率,降低感染率和并发症的关键。
记者:骨关节疼痛能“忍”过去吗?
张中南:据统计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50%以上都有骨关节病,尤其是膝关节病。还有一些中青年,因为职业特点、生活方式等原因比如冬季穿裙装膝盖受寒,也提前患上了这一老年病。而这些病人首选保守治疗,其实一旦骨关节之间的软骨被完全磨损,关节疼痛是很难避免的,镇痛药物往往解决不了问题,病人因此不敢行走,不敢出门,生活质量大大下降,家人的生活也受影响。而长此以往,下肢骨力线出现改变,下肢就会有各种畸形。而且运动的减少,还会促进心脑血管疾病、肥胖等全身疾病的发生。
根据国外调查,由于技术成熟,人工骨关节20年使用率达到90%以上,因此拖到七老八十再换关节并不合算。
记者:何种病情才需要换关节?
张中南:我有几条参考性的指标可以提供给大家:一是有严重疼痛,以致影响生活和工作;二是经过非手术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的;三是进行站立位X光摄片,发现关节间间隙已全部磨损。
记者:不少病人不愿手术,是害怕手术失败,据有关数据我国这一手术感染率在5%左右。这该如何看待?
张中南:置换手术后感染是灾难性的,常使手术完全失败。有些医院是靠大量高级抗生素防感染,因而药费要占手术总费用的30%,防感染效果也不尽如人意。而美国通过严格的无菌化操作,手术感染率被很好地控制在1.5%-2%以下。因此我总结了500多个必须做到的手术细节,用于国内的手术中,如手术放在国际标准化层流手术室,手术铺单、术中关节冲洗、术后缝合都必须采用独特的防菌手法。这样就可以做到术后三天就停用抗生素,药费只占7%。
记者:国外还有哪些新的理念能为我所用?
张中南:我是第二军医大学的博士生,在上海大医院工作过多年,我发现我国医生往往注重解决病灶,术后恢复不太关心,因此一些病人术后关节还是不能伸直,屈曲受限。通过这些年国外的工作实践我发现,原来观念太保守,术后2周后才让下地,往往术后2个月有的病人还不能走。其实越早康复越有利于病人功能重建,术后两周的康复效果有时要胜过术后两年。当然这也不是一味蛮干,需要术后无痛技术的应用,也需要专业康复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。十年前我还依赖于CPM康复机,在实践中我发现依靠机器机械而被动性的运动,病人容易损伤,而发挥护士和康复师的积极性,可像国外一样一小时一次做预防并发症的“叩背”和“踝泵”;也可以让每个病人既有个性化的康复治疗,又得到相应的心理疏导。这样,实现术后24小时下地站立,2周内弃拐行走,也就不是问题了。
记者:许多人认为手术顺利,我的病也就好了,如何正确定义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标准?
张中南:我认为手术后关节不再疼痛,膝关节屈曲超过90度,对行走和日常生活没有影响是对这类手术完全成功的解释。